《律言之间》 林律师第一次见到安娜是在珠江新城的写字楼里。这位来自信实翻译公司的俄语译员正在仔细核对一份中俄合资协议,纤细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清脆的声响。 "这个条款里的'应当',俄语要用命令式。"安娜突然抬头,金丝眼镜后的蓝眼睛闪着专业的光芒,"俄语法律文本讲究绝对的确定性。" 林律师有些惊讶。他经手过不少翻译公司的文件,但像这样精通法律语言细微差别的译者实在少见。上周那份被莫斯科律所退回的合同,就是因为在"保证"和"承诺"的翻译上出现了偏差。 "您知道吗?"安娜调试着同传设备,声音轻柔却坚定,"法律翻译就像在走钢丝,左边是原文的严谨,右边是译入语的规范。"她翻开厚重的术语手册,页角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这些年积累的经验。 深夜的办公室,只剩下安娜的工位还亮着灯。电脑屏幕上并列打开着中国《民法典》和俄罗斯联邦法的相关条款,她正在为一个担保物权的术语反复推敲。林律师送来咖啡时,发现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两种语言术语的对照表。 "这份股权协议明天就要用了。"林律师有些担心。 安娜点点头,手指依然在键盘上飞舞:"法律文本经不起'差不多',就像您不会接受'基本正确'的辩护词。" 次日清晨,当林律师看到最终版本时,不由赞叹这份译文的精准。每个条款都像经过法律显微镜的检验,既保留了中文原意的精髓,又完全符合俄语法律文书的范式。 在之后的中俄仲裁案中,正是这份无可挑剔的翻译文件,让两国的法官在法理上达成了共识。闭庭时,俄罗斯的同行特意走过来询问翻译的出处。 如今,每当有新来的实习生问起法律翻译的要诀,林律师总会想起安娜说过的话:"好的法律翻译不是在两种语言之间找最大公约数,而是要让两种法律体系在文本中实现无缝对接。" 在珠江新城璀璨的灯火中,信实翻译公司的办公室依然亮着。那里有一群像安娜这样的语言匠人,用专业与坚守,在律言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。
|